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。只有提升科技創新能力,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,才能暢通產業鏈循環;只有提升科技創新能力,培育一批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,才能不斷引領和創造新需求,擴大就業崗位和空間,提高勞動生產率,增加人民群眾收入;只有提升科技創新能力,促進產業高端化、數字化、綠色化,才能破解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約束,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。
我國電子信息、生物醫藥、飛機制造等重要產業的核心技術、基礎研發工具、關鍵部件和工藝設備等受制于人,存在明顯斷鏈風險,導致產業循環不暢。急需聚焦“卡脖子”環節,加強聯合攻關,盡快取得實質性突破,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,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。
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,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,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,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,以創新驅動、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。創造新需求,并非通過刺激政策透支或前置需求,而是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,通過創新驅動和高質量供給,升級傳統需求,培育新興需求,激發潛在需求,進一步夯實和做強內需市場。
源起基金認為,醫藥行業是典型的創新供給創造需求的一個行業,決定這個行業能做多大,在于供給;當前的技術水平,能在多大程度上來治療人類的疾病,還有延長人類的壽命,因此創新才是這個行業最為本質的一個驅動力。
醫藥行業涉及到很多核心領域,其中包括創新藥、醫藥研發服務CXO、創新疫苗、體外診斷、高端醫療設備等。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,未來人們會更注重升級服務以及升級體驗,對部分核心領域的發展前景,也是相當可觀的。
醫藥行業中的優質核心資產具備長期投資價值。GDP處于增速下行階段,經濟結構持續調整,而我國醫藥產業又處于成長早期階段,存在逆向剪刀差。
從社會發展的大環境分析,一方面在于人口老齡化的持續深化,隨著65歲以上人口比例的持續提升,我國逐漸步入中度老齡社會,我國當前進入人口結構調整重要時期,對醫藥醫療的需求也會持續提升;另一方面在于疾病譜轉變以及居民消費的持續升級,這些因素也會促使整個行業的發展需求不斷提升,醫藥長期受益,同時醫藥行業細分領域非常多且大多處于初級階段,未來成長潛質高。
從政策層面上看,包括“健康中國2030”規劃綱要以及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,都為未來醫藥行業的發展前景創造出良好的政策環境。從政策大方向分析,有利于醫藥行業的長遠發展。
在人口老齡化、三胎時代到來、消費升級等背景下,醫藥賽道被公認為是未來發展空間更廣、確定性更高的行業。在醫藥投入方面,我國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,未來還有較大增長空間。但是對醫藥行業的投資,本身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以及調研的水平,所以僅依靠個人的能力還是很難準確把握住醫藥行業的投資機會。因此,對專業深度的事情,應該要交給專業的機構進行管理。
源起基金認為健康是國民第一訴求,幫助政府、家族辦公室以母基金的策略遴選、投資專業、優秀的醫療基金管理人,利用資本工具,使百姓享健康紅利。攜手眾多界內領先機構,共同構建醫療產業鏈生態圈,擔當企業社會責任,服務于百姓健康,為中國醫療行業貢獻金融力量。
在雙循環背景下,醫藥行業發展前景進一步被激發,疫情既是挑戰更是百年機遇,疊加新政策周期,將引發醫藥產業深度變革,有望帶來以“人民健康為中心”的“內循環+外循環”的新機遇。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,中國醫藥行業潛力無限,藥品及器械創新有望提速,醫療服務業將迎來新賦能,支付端將推動傳統診療變革。受雙循環驅動的細分方向將是未來投資主向。著眼長遠發展,源起基金關注核心資產長期投資價值的“醫療創新領域全覆蓋”如:醫療器械、藥物研發、醫療服務等,通過國際化成長為全球領先企業和細分賽道的優質公司。
源起基金把目光投向未來產業集聚發展的新高地,發現真正具有創新價值的產品或服務,投資成長性行業中有科技和模式創新的、確立市場地位的“領頭羊”精選投資賽道,構建多元化、覆蓋廣的服務體系,以尋求對產業格局及產業生態環境帶來改變,為社會創造價值,助力國家經濟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