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業航天細分賽道 —— 遙感衛星
遙感衛星概述
遙感 —— 指在物理科學上不直接接觸物體,從遠處通過探測儀器接收來自目標物體的電磁波信息,并經過對信息的處理,判別出目標物體的屬性的過程。
地球上的各種物體都有其電磁光譜特性,遙感正是利用這一特性,利用遙感設備從空間平臺對地球表面的自然面貌、現象和自然資源進行觀察、探測,并通過光、紅外、微波等遙感器對各種地面物體所反射和輻射電磁波的信息進行讀取,然后經過一系列的科學提取、處理、分析過程獲取相應的數據信息,以達到準確辨認地球表面物體和現象的性質和狀況的目的。
目前,我國的非軍用遙感衛星主要有民用和商用兩類用途,其中民用遙感衛星主要指不以營利為目的的,主要服務于國家政府部門、公眾業務等的遙感衛星,以國家投資為主;商業遙感衛星主要指以營利為目的,廣泛應用于商業市場的遙感衛星,以市場公司投資為主。
圖 | 遙感衛星分類,源起基金整理
全球遙感衛星行業運行情況
一、發射數量
數據顯示,2021年全球共發射遙感衛星191顆,相比2020年的146顆增加了45顆。
圖|《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(2021年)》,源起基金整理
2021年,全球航天發射活動高度活躍,全球累計進行了146次航天活動,是1957年有航天發射活動以來的最高值;發射航天器共計1846個,繼2020年全球發射航天器數量首次破千后再創歷史新高,總質量達到約778t,為2009年(該年總發射質量為829.1t)以來的最大值。
2021年146次運載火箭發射中,中國發射次數達到55次,自2018、2019年后第三次獨占發射榜首,為本國及國際用戶發射航天器數量達115個,發射次數及發射航天器數量均實現增長,其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制的“長征”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48次發射,在全球宇航企業中排名第一。
美國全年進行了51次發射活動,排名第二,但其發射的航天器數量達到1335個,單箭平均發射航天器數量為26.2個,運載能力突出。俄羅斯火箭發射次數為25次,發射航天器340個,發射次數和發射航天器數量均實現了增長;歐洲火箭發射6次,發射航天器19個,發射航天器數量相較2020年大幅下滑;日本火箭發射3次,發射11個航天器;印度火箭發射2次,發射20個航天器;伊朗火箭發射3次,都未能取得成功;韓國火箭發射1次,也以失敗告終。
從成功入軌的航天器總質量統計來看,美國自2016年起連續六年排名全球第一,2021年發射入軌總質量達到402.6t;中國以190.5t位列第二,俄羅斯、歐洲發射總質量分列第三和第四位。
從各國遙感衛星發射數量來看,美國和中國占據較大的份額。2021年美國遙感衛星發射數量為86顆,占全球比重達45.03%;中國遙感衛星發射數量為61顆,占比31.94%。
來源:源起基金整理
二、市場規模
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航天技術的迅猛發展,衛星遙感技術在人類社會生產、生活各領域的應用規模不斷擴大,全球商業遙感衛星進入技術全面更新和產業化發展時期。
國外商業遙感衛星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并逐漸成熟,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航天大國通過積極的政策導向和資金扶持,加快了新一代高性能遙感衛星的研制和商業化運行,形成了政府監管、企業運營、“官助民辦”的商業模式,商業遙感衛星以服務政府用戶為主,與政府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,目前已形成了美國的Landsat系列、WorldView系列、GeoEye系列等衛星星座為代表的商業遙感衛星服務體系。
數據顯示,2015年至2021年,全球遙感衛星市場規模由35.9億美元增長至63.26億美元,年復合增速為9.9%。隨著全球遙感衛星發射數量不斷增長,伴隨空間分辨率及光譜波段數不斷提升,用戶對高分辨率遙感數據的質量及數量需求日益提升。
來源:智研咨詢
中國遙感衛星行業發展階段
中國遙感衛星行業先后經過萌芽發展、快速發展及創新發展三個階段,行業逐步擺脫由起步較晚導致的落后面貌,并逐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。
圖 | 我國遙感衛星產業發展歷程,源起基金整理
中國遙感衛星行業市場規模及市場結構
據測算,2012年我國衛星應用市場規模為1209.03億元,2021年產業規模增長至5525.82億元。其中,衛星遙感產業規模從2012年的40.83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18.12億元,遙感產業發展迅速,但占衛星應用的比重較小,從2012年3.4%下降至2021年2.1%。
來源:智研咨詢
遙感衛星下游提供的增值服務包括:數據加工、空間信息綜合服務和軟件支持服務。在遙感和地球觀測領域,不同成像方法、不同波段和分辨率的數據并存,遙感數據日益多樣化。隨著數據采集速度的加快和更新周期的縮短,遙感數據的急劇增加導致遙感數據直接可讀性差。當使用軟件工具形成客戶可用的資源時,人工操作效率低,限制了衛星遙感的商業化和民用普及。
數據加工:可大幅提升面向多客戶的服務能力。遙感大數據云、人工智能等技術與遙感數據增值服務結合,給遙感原始數據的處理帶來新的發展方向。數據加工可提高處理效率、降低數據處理成本,從而拓寬客戶群體,推動商業化發展。
空間信息綜合服務:將促進中國智慧城市的發展進程。以遙感大數據影像為基礎,利用遙感云服務、“互聯網+”及新一代遙感應用手段,監測城市變化、實時管理城市的創新探索,是實現智慧城市的必經之路。
軟件支持:可支持遙感數據幾何精校正、配準、融合、鑲嵌、信息提取和自動分類。遙感圖像具有宏觀、客觀、綜合、實時、動態、快速等特點,為地球資源調查與開發,國土整治,環境監測,以及全球性研究,提供新的探測手段。數據分析應用可在遙感大數據方面,在經濟中的應用剛起步,結合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方法,能夠進行實時、可靠的經濟發展分析,為國際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,并將在投資金融領域的行業應用中起到重要作用。
通過開發軟件支持遙感衛星數據的整合,有利于遙感數據廣泛用于測繪、動態監測、國土資源調查、地質災害監測、軍事偵查等領域。
從細分市場來看,2021年我國遙感衛星產業市場規模為118.12億元,其中數據費用市場規模為20.21億元。加工服務市場規模為32.03億元;應用市場規模為65.88億元。
來源:源起基金整理
結語:我國商業航天企業雖然發展迅速,但要想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,仍要面對衛星互聯網等領域的諸多挑戰,亟須解決星載芯片、低成本終端、星地融合通信體制、高容量一箭多星等“卡脖子”技術難題。
歷經多年發展,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農業、土地、林業、水利、氣象、海洋、環境、減災、統計、交通、教育等行業。國家產業政策逐步開放,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遙感產業,未來幾年衛星遙感和空間信息服務業無論上游、中游、下游,都將迎來快速增長。預計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,遙感數據及其應用將滲透到更多的領域和行業,客戶需求將進一步顯現。
社會資本的進入加快了中國航天業的變革,促進了資源優化配置,但中國商業航天還處在產業興起階段,中國商業航天的未來,需要政府、投資人、航天國企、航天民企和生態服務平臺的共同努力,有序推進商業航天產業發展。
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時間雖短,有巨大挑戰,但在政策大力支持下,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。
免責聲明:本公眾號發布內容部分信息來源網絡,本平臺不對文章信息或資料真實性、有效性、準確性及完整性承擔責任。文章僅供閱讀參考,不作任何投資建議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