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醫療健康產業——九月月度關鍵詞
醫藥健康產業分類及概念
參考動脈網分類標準,將醫療健康產業分為生物醫藥、醫療器械、醫療服務、數字健康和醫藥流通五大領域。
五大領域中,生物醫藥包括生物制藥、化學制藥、中藥、醫藥研發制造外包服務等;醫療器械包括體外診斷、醫用耗材、醫療設備、其他診斷/治療設備等;醫療服務包括綜合性醫院、專科醫院與民營醫院、第三方醫療服務機構;數字健康包括醫療信息化、互聯網+醫療健康和新型數字療法;醫藥流通包括零售藥店、藥械物流、醫藥批發。
月度關鍵詞:合成生物學
2023年9月,醫療健康領域投融資月度關鍵詞為合成生物學。
合成生物學賽道熱度持續,已經進入蓬勃發展階段,不僅推動了生物經濟的重大創新,還促進了生物醫學和生物技術的進步。
圖|9月投融資事件合成生物學相關企業
1.柯泰亞
柯泰亞生物2021年9月成立于上海,是致力于研發、生產和銷售高附加值生物基產品的合成生物學公司。基于自動化、微量化、高通量、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整合的合成生物技術平臺,加速推進產品管線研發。
由Amyris前全球研發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趙立山博士創立,趙博士在Amyris期間領導或參與了全球首個合成生物技術平臺的構建和運行,以及青蒿素、法尼烯、維生素E等多種產品從實驗室研發到大規模生產和商業化。作為Amyris在中國的負責人,趙博士成功建立并拓展了Amyris的中國業務和合作伙伴關系。
公司匯集國內外合成生物學領軍企業Amyris、梅花生物、贏創中國等高管,核心成員平均擁有10年以上合成生物研發及規模化生產經驗,業務能力涵蓋菌種工程、發酵和提取工藝、放大量產、市場等。團隊合計擁有超過20個合成生物學產品從頭研發的商業化經驗,是國內合成生物學領域最具產業化經驗的團隊。
擁有“DBTL”(設計-構建-測試-學習)平臺能力,覆蓋包括數據科學、菌種工程、體內酶工程、發酵工程、分離純化、放大量產等核心環節。
合成生物平臺已初具規模,基本實現了全流程數據化和自動化,能夠高效賦能研發、工藝、生產全流程。依托研發平臺已經推出兩款產品,并完成多條產品管線的菌種、工藝開發和小試。重點圍繞著萜類、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寡糖類產品進行生物合成,推動個人護理、食品營養及醫藥原料領域的產品研發和落地。
2.百開盛
百開盛2022年創立于上海,旨在成為國際前沿合成生物學技術、產品及其整體方案提供者。
由華東理工大學魯華生物技術研究所創始人魏東芝教授領銜成立,魏教授是中國輕工業生物催化與智能制造重點實驗室主任,上海市生物工程學會理事長,中國工程院院士正式候選人。
有“酶與生物催化”、“細胞工廠與生物合成”及“過程工程”三大技術平臺。酶與生物催化平臺,30年酶發掘與定制技術,豐富的技術儲備,發掘-設計-應用全鏈條經驗。細胞工廠與生物合成平臺,20年技術與應用積累,10余種底盤細胞積累,菌株設計-構建-篩選全流程平臺。過程工程技術平臺,豐富的產品落地經驗,創始團隊擁有國際領先發酵技術,已實現近80種產品產業轉化。
擁有近2000平米研發及辦公空間,業務將面向醫藥、食品、化妝品、農業、生物基化學品等應用領域,推動多條生物催化與生物合成管線產品開發與生產。
3.合生科技
合生科技2021年成立于武漢,立足合成生物學技術,從事新型天然產物分子挖掘、生產與銷售。
以自研的4類高效微生物底盤為核心,利用定向合成代謝體系與自動化工作平臺,實現新天然產物分子的高效挖掘與定向改造。已開發出7種高附加值產品,包括蝦青素、佛術烯、瓦倫烯、番茄紅素和諾卡酮。其中番茄紅素的工業級發酵產量達到領先水平。傳統植物提取1噸番茄只能得到約20g番茄紅素,導致其價格高昂。合生科技重建番茄紅素合成路徑,搭建了番茄紅素工業級高產底盤,有效提升了番茄紅素產量。
依托互聯網基因組大數據,挖掘海量潛在天然產物,通過自動化高通量生產平臺,極大加快挖掘速度。曾在短時間內分析39個基因簇,在米曲霉底盤內將其重組為208個突變株,并構建了含有185個萜類產物的化合物庫,顯著提升現有天然產物的挖掘通量。
創始人劉天罡,武漢大學二級教授,中組部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、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,以第一作者、通訊作者等發表核心期刊論文60余篇,顛覆了多種天然產物的生產方式,并致力于打造新天然產物化合物庫。
團隊深耕合成生物學領域十余年,曾負責多個“863”和“973”項目,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“合成生物學”專項課題。成果曾亮相首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,獲評2018年湖北十大科技事件、2019年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。
免責聲明:本公眾號發布內容部分信息來源網絡,本平臺不對文章信息或資料真實性、有效性、準確性及完整性承擔責任。文章僅供閱讀參考,不作任何投資建議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